她是一名肢體殘疾的普通農(nóng)村婦女,用矮小的身軀撐起了服裝廠60多名工人的生計;她在困難時得到了別人的幫助,又將善意和愛心回報給了幾十名殘疾人和貧困戶,帶動她們通過就業(yè)實現(xiàn)自主脫貧。她以善意為底色、以自強為筆墨,書寫了一卷脫貧扶貧的美麗篇章。她就是平邑縣凱凱服飾有限公司經(jīng)理劉加芹。
苦難磨煉意志,踏上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路
走進平邑縣武臺鎮(zhèn)咸家莊村凱凱服飾有限公司就業(yè)扶貧車間,一名名工人有條不紊地裁剪、熨燙,一臺臺電動縫紉機飛速運轉(zhuǎn),一件件成品衣服打包裝箱,一個個脫貧夢在這里起航并實現(xiàn)。在這間普通的廠房里,有一群特殊的工人,他們或是聾啞人,或是智力不健全……但生理的缺陷并不妨礙她們積極進取、自強不息。
46歲的劉加芹,是這一群人的引路人。初見劉加芹,干練利索的外表、大方開朗的舉止,讓人很難想象,29歲時她就戴上了心臟起搏器,家中一度一貧如洗。
1999年,劉加芹剛嫁給張明峰時,家里連把像樣的椅子都沒有,全家只有大伯哥給的20元現(xiàn)金和蓋新房欠下的兩萬元欠條。新房隔壁,躺著癱瘓在床的婆婆。
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,婚后5年的一天,她忽然覺得力不從心,喘不上氣來,到醫(yī)院一查:心臟病!治療辦法是安裝心臟起搏器,光手術(shù)費就得8萬元?粗挲g尚小的兒子,想到?jīng)]還清的債務,劉加芹絕望了:“我不治了。”患難見真情,丈夫借遍親戚朋友、左鄰右舍,總算湊齊了8萬元手術(shù)費。然而,術(shù)后劉加芹得了嚴重的后遺癥, 腿失去了行走能力,成了肢體三級殘疾人。
坎坷的經(jīng)歷,讓劉加芹深刻體會到了貧窮和殘疾的艱辛。劉加芹暗下決心,一定要努力改變現(xiàn)狀。
自己之前學過加工衣服,劉加芹跟丈夫商量,想辦個服裝加工廠。“能行嗎?”丈夫問。“試一試吧,我就不信不行。”
農(nóng)家院辦起服裝廠,賺來第一桶金
2006年,劉加芹貸款2萬元,買來8臺二手電動縫紉機、1臺鎖邊機,又找了5個婦女姐妹,其中有一位是聾啞人,先在自家院里練了起來。
姐妹們練習使用機器,劉加芹就出去找活兒。去哪找?多方打聽,她了解到臨沂市勞保市場有活兒,她就拿著煎餅、咸菜踏上了去臨沂的車。一路打聽著到了勞保市場,挨家挨戶地攬活兒。樸實的她給客戶如實說明自己這邊是新廠子,人家一聽,都不敢和她合作。
劉加芹在市場連續(xù)轉(zhuǎn)了3天,沒攬到一份活。第三天下午四點,疲憊不堪的她,走進一家店里借水喝。店主是位善良的老太太,一邊給她倒水,一邊問她什么情況,她如實跟人家說。老太太覺得她人挺實在,就說:“我這兒有個2000件大褂的訂單,要不你先拿幾百件回去做做看?”
柳暗花明,劉加芹帶著料子回了村,一到家就和幾個姐妹全身心投入到試生產(chǎn)中。幾天后,老太太夫妻倆上門看樣兒,挺滿意,就把剩下的訂單交給了她們。2000件大褂做了1個多月,保質(zhì)保量完成了任務。每件大褂,凈賺兩毛錢。
因為劉加芹干活實在,從不偷工減料,在客戶中有了良好口碑。用質(zhì)量塑造口碑,服裝廠漸漸打開了市場,年利潤達到20多萬元。
脫貧不忘鄉(xiāng)親,致富路上帶姐妹同行
“我經(jīng)歷過貧窮,也有過兩年的殘疾經(jīng)歷,所以我更加能體會到貧窮和殘疾所帶來的生活艱辛。”劉加芹說。在她最困難的時候,是當?shù)氐狞h委政府為她落實了低保等惠民政策,是父老鄉(xiāng)親的幫助讓她渡過難關(guān)。
自己脫貧致富了,更不能忘了父老鄉(xiāng)親的深情厚誼。她主動去找殘疾人、貧困婦女拉家常,現(xiàn)身說法鼓勵她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。她還給廠子立了這樣的規(guī)矩:殘疾人、貧困戶,來多少人,要多少人,每做1件衣服加工費提高0.5元。
脫貧攻堅戰(zhàn)役打響后,劉加芹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行動中來。她主動對接扶貧部門,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走進她的扶貧車間。
剛進廠不會手藝,廠子專門開辦培訓班。中午回不去,廠子里給提供免費午餐。上班不卡點,需要照顧老人、接送孩子的,忙完家里的事再來。殘疾程度較重無法出門上班或需要長期在家照顧老人的,則把縫紉機、加工原料送到家里,再定時上門收取成品。
這一系列有針對性、可操作性強的“精準施策”,讓許多殘疾人和貧困家庭婦女拋開了顧慮,激發(fā)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動力。
如今,凱凱服飾已是當?shù)赜忻姆鲐毣,累計幫?0多名殘疾人、12戶貧困戶脫貧。凱凱服飾有限公司被評為“臨沂市殘疾人就業(yè)扶貧優(yōu)秀基地”“山東省殘疾人就業(yè)扶貧優(yōu)秀基地”,劉加芹也榮獲“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”“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”“新時代沂蒙紅嫂精神傳承者”等榮譽稱號。
家庭作坊轉(zhuǎn)行企業(yè),要幫大家都過上好日子
2019年,劉加芹獲得“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”,進京接受表彰時,中國殘聯(lián)主席張海迪召集她在內(nèi)的10個人開了一場座談會。“殘疾人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,怎么才能讓他們都脫貧?”聽完這番話,劉加芹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。
回來后,得知平邑縣將安排300萬元扶貧資金,在鎮(zhèn)上建設標準化廠房,劉加芹主動申請租賃。為此,她每年要多帶動98戶貧困戶致富防返貧,要多繳納20多萬元的租金用于貧困戶分紅。
建車間,建工廠,意味著劉加芹的家庭作坊必須向規(guī)模更大的企業(yè)轉(zhuǎn)型。對于她來說,是一個不小的挑戰(zhàn)。
“廠房建起來了,但是要買設備、要投產(chǎn),都需要資金投入。我上哪去弄這么一大筆資金?”劉加芹說,2020年因為疫情訂單減少,服飾公司的運作也比較困難。要投資,資金難題成為橫在她面前的一道坎。凌晨兩點醒來,愁得睡不著的時候,劉加芹也想過放棄。“但我不能放棄,我放棄了這些姐妹們怎么辦,這些殘疾人、貧困戶怎么辦?”
劉加芹的情況得到了市、縣兩級殘聯(lián)組織的關(guān)注。平邑縣殘聯(lián)派工作人員與劉加芹對接,與她一起想辦法、出主意。市殘聯(lián)的領導在獲知情況后,立刻聯(lián)系了蠶蛹之光的企業(yè)管理專家,現(xiàn)場給劉加芹做企業(yè)規(guī)劃和預算,并形成報告上報,試圖幫她解決資金和轉(zhuǎn)型的問題。劉加芹燃起了新的希望和斗志。“我這廠房專門蓋了一座兩層的辦公樓。一樓設殘疾人康復室、殘疾人工作車間,二樓設有專門的宿舍,可為離家遠的殘疾人提供吃住服務。”劉加芹說,她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邁出轉(zhuǎn)型這一步,給更多的殘疾人、貧困戶提供一個實現(xiàn)穩(wěn)定就業(yè)的家,帶動更多人共奔小康。
臨報融媒記者 潘鳳娟